多汁報:〈水面上水面下〉編導張嘉容 用戲劇療癒自我 找家庭中的自己



本文刊登於多汁報第33期,2014510日,第33版(表演藝術‧劇場焦點)。

〈水面上水面下〉編導張嘉容:用戲劇療癒自我 找家庭中的自己


【記者周雅瑩/特別報導】戲劇,可以表達人與這個社會的關係;而透過戲劇故事及生活中的體會,就可了解自己。「我不想讓觀眾覺得沒有希望,希望她們得到的,已經是我們掙扎思索過的,當然,也不要給虛假的樂觀。」這是劇場編導張嘉容投入療癒戲劇的緣由。

張嘉容於2011年成立〈水面上與水面下〉劇團(簡稱:水面),除致力於藝術創作、文化融合、兩性議題和弱勢參與,兼具人文與科技的跨界。2008年起,張嘉容以專業戲劇演出探索現代家庭和兩性,啟動「天使宅急便」計畫,至各地設開戲劇工作坊,推動創意舒壓、身心照護、自我療癒、自助助人。

2011年起,陸續與泛自閉症(亞斯柏格症)機構團體、家長及早療孩童合作,張嘉容用她擅長的戲劇助人;與不同族群相處經驗,也反饋到她的創作。

5月此時正參與廣藝基金會「北京駐地計畫」的張嘉容,除了駐地北京感受在地表演生態,還開設《心的居所》創作工作坊,再度用2011年《美麗沉睡者》及2013年《下一站,出發》的劇本和演出紀錄為起點,讓不同時空下的互動劇場,也進一步考察兩岸華人在愛情和家庭間的矛盾、掙扎及傾悟。

張嘉容說:「劇場可以是傳統演員表現自己和呈現編導故事的地方,但它也可以是跳脫傳統定義,讓人與人之間真實交流的空間」。

為何重複演出舊的劇本?張嘉容指出:「不同的人、不同時空背景,同樣的劇本,會有不同的火花」。曾參與《下一站,出發》演出的梨園戲演員魏美慧說:「原來生活故事變成文本,可以重複演繹並得到觀眾的共鳴,這時我才真正體會到所謂的『人生如戲,戲如人生』」。

跨藝文結合:黎畫廊、林語堂故居


〈水面〉每年都會不定期開〈遇見家庭中的自己〉課程,希望透過戲劇幫助更多因繁忙迷失自我的人。今年有參與者說:「在每個參與者身上都看到了一部份的自己,就像是在照一面神奇的鏡子,可以照出每一面不同的自己,因為這些故事引起了共嗚,每位言語的丟接更在心裡激盪出不同火花。也因為來到工作坊我才發現,這條路上我並不孤單」。

曾參與〈遇見家庭中的自己〉的楊姓學員也說:「好的應該是我面對了自己,在家庭中和不同角色的關係,去想我要什麼和要怎麼做。所以不是要去解決某個關係,而是從自己出發再去面對,面對過往所有,一切的答案都是在自己吧!」。

為了讓更多人了解戲劇的趣味和美學,〈水面〉劇團今年陸續跟〈黎畫廊〉、〈林語堂故居〉跨界合作,時間分別是七月及五月底開始。張嘉容指出:「戲劇本來就是綜合藝術,結合戲劇文學、美學、音樂等,但是單獨的藝術種類未必都熟悉戲劇,以及了解戲劇的作用和美學。希望能從專業的角度與不同藝術機構合作,幫助藝術機構引進戲劇的觀點和美學,深入淺出的結合文學、美術,使得他們能夠拓展他們的客群及美學視野」。